东城区胡同 您现在的位置: 主页 > 四合院资讯 > 北京胡同名录 > 东城区胡同 >

箭杆胡同

来源:未知 作者:万德成四合院 发布时间:2016-07-08


箭杆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南部。北池子大街东侧,属东华门街道办事处管辖,呈南北走向,南端曲折。北起智德北巷,南止骑河楼南巷,东邻北河沿大街。全长153米,宽5米,沥青路面。
历史沿革

箭杆胡同属东城区东华门地区,呈“T”字形,南北向一竖的北口在智德北巷,南口与东西向的一横相通

箭杆胡同
,东西向一横的西段曲折,东不通行,西口在骑河楼南巷,全长150余 米。 据记载,“箭杆胡同”始称于清光绪年间。何谓箭杆?箭杆是指旧时扎纸活的骨架和吊顶棚的龙骨(搁栅)所用的经过加工的高粱秸。据此分析,当年胡同内应有加工、经营箭杆的作坊、店铺。胡同今已无存,只因保留“陈独秀旧居”还剩下西口凹进去的一小截,但已经不是胡同了。
位于西城区东北部。东起前海西街,西至三座胡同。
箭杆胡同北为三座桥,桥北有大慈恩寺,武宗时与白塔寺一样,都是供奉养番僧的场所,十分隆盛。世宗即位后,对此很反感。朱国桢《涌幢小品》云:“嘉靖初,废大慈恩寺。从锦衣卫之请,即其地改为射所。上以金鼓声彻于大内,拟改建元明宫,别以大兴隆寺为射所。”这就是说,大慈恩寺曾拟改为射所。由此,胡同称箭杆者,似也不是空穴来风。
箭杆胡同五号是京城现存少有的独家独户传统四合院民宅。始于元朝,经历了明朝,清朝及民国,直至1966年前的文化大革命,八百多年来,北京人大多居住在这种由东、西、南、北屋围成的四合院里。
百年大门,依稀可见往日的辉煌;门前损毁的石墩,印证了文革的洗礼。七级台阶及宅门上方的木刻雕饰——四个门簪,便可知昔日主人的官位品级。

箭杆胡同
大门外台阶的阶数在封建社会有着森严的等级规定,这套四合院拥有七级高台阶,在封建社会它代表着宅子的主人是四品以上的官员。门上有四个“门簪”(如上照片:门上边伸出来的六角状木制柱子)也是四品官的象征。常言到“门当户对”,就是从这个门口的等级表示而来。门墩可以看出这家是文官还是武官,比如狮子脚下踩着大鼓是武官,踩着玉玺是文官。
走进二道门,抬头可以看到门框两边有一对倒垂的红色花蕾,所以也叫垂花门。过去常讲“大门不出,二门不迈”,就是指未婚女子不能走出这道垂花门。
观察仔细的人还可以发现东西南北各个房子的房檐高低不同,听王老师讲解才明白,原来这也显示了住在这间房子里主人的辈分高低。
胡同特色

箭杆胡同九号,曾是著名革命刊物《新青年》编辑部的所在地。《新青年》是陈独秀创办的进步刊物,开始在上海出版。民国六年(1917)1月,陈独秀受蔡元培的邀请,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,迁居到距北京大学不远的箭杆胡同,《新青年》的编辑部也随之迁至北京。
陈独秀故居
箭杆胡同20号,旧时的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,在胡同西口内南侧把角处,东西并排两个院落,有两个街门,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20号,朝西的街门是骑河楼南巷9号(旧门牌是妞妞房9号)。据房屋档案记载,该院占地面积为460平方米,共有房屋18间半,建筑面积为264平方米。此房原为孙姓人家的房产,购于民国元年(1912年)。1917年,陈独秀来京后租住东院,即箭杆胡同9号;如今,箭杆胡同20号作为“陈独秀旧居”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
“陈独秀旧居”的街门建在院子的东北角,面北,为“如意门”:院内有正房3间带1间东耳房,南房3间亦带1间东耳房,东厢房两间;院内西墙有随墙门通往西院。院内房屋均为起脊合瓦房,正房3间前出廊子。陈独秀从1917年初到1920年初在这个院子里断断续续住了3年。


(责任编辑:万德成)
上一篇:三眼井胡同 下一篇:翠花胡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