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仁胡同
位于西城区中部。南起兵马胡同,北至砖塔胡同。因能仁寺得名。 能仁寺在今西城区能仁胡同十三号,坐西朝东,现为民居。寺今已不存。
历史沿革
《宛署杂记》记载:“大能仁寺,元延祐六年即公元1319年,至今已有六百六十余年的历史。把《大能仁寺碑》记载大能仁寺初称能仁寺,明洪熙元年(1452),洪熙皇帝增广故宇,同时将能仁寺修葺一新,并题“大能仁寺”额。明正统八年(1443),少监孔哲重修能仁寺“殿堂楼阁,高明宏壮,像设庄严,彩绘鲜丽,禅诵有室,钟鼓有楼”,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。大约在明末清初,能仁寺改为道观,寺额未改。此庙在“文革”初期被毁,1984年9月又遭火灾,使仅存的五间正殿付之一炬。能仁寺早年院内立有一通石碑,是为胡滢重修大能寺碑记:“京都城内有寺曰能仁,实延祐六年开府仪同三司崇祥院使普觉圆明文昭三藏法师建造,逮洪熙元年,仁宗昭皇帝增广故宇而一新之,加赐大能仁寺之额,命圆融妙慧净觉宏济辅国光范衍教灌顶善大国师智光居之。其殿堂楼阁高明宏壮。惟四天王殿颓圯弗称。正统八年冬,少监孔哲重新修盖,并塑四天王像。正统九年甲子七月立。”寺今已不存。
历史意义
北京的胡同名称包罗万象,有自然景观、生活用品、人物姓氏等。有的名称反映了胡同的明显特征,如“宽街”、“八道湾”、“一尺大街”等;有的名称则表露出人们的美好原望,如“安福胡同”、“寿长胡同”、“永祥胡同”等。胡同的名称反映出胡同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。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,交通的衢道,而且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,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。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,时代的风貌,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