盔甲厂胡同
位于东城区东南部,东起泡子河东巷,西至抽屉胡同,南与解放里相通,北与大羊毛胡同相通,属建国门街道办事处管辖。因明朝在此设盔甲厂而获名。
盔甲厂明时又称鞍辔局,是营造盔甲、铳炮、弓、矢、火药的地方。据《明实录》记载,盔甲厂制造、储藏盔甲、兵器、火药甚多。盔甲、王恭二厂“旧例每三年总记正造盔甲、铳炮等器一万七千余件”。万历二年(1574),总督蓟辽都御史刘应节要求供给火器,工部一次就将盔甲厂储藏的铁佛郎机铳二千副,鸟铳四百副,夹把枪二千杆,并随用于铳、铝弹、火药、药线等拨给刘应节。万历三年(1575),铸绐盔甲厂官印。由于盔甲厂储藏火药众多,事故常有发生。万历三十三年(1605),京城三大营官兵到盔甲厂领火药,监放内官臧朝、王权因旧火药结块,就命工匠用铁斧劈开。正劈时,突然火发,声若键雷,火药、火枪并射百步之外,臧朝和把总傅钟等十多位官员和李仲保等八十二名士兵当场烧死,厂内工匠和附近居民死伤者多不可稽,焚毁作坊五栋三十余间。事发之后,掌厂内监王忠、王权被捕入狱,军器局大使也夺俸二月。崇祯年间的一次大爆炸,不仅震塌许多房屋,制火药的大石碾被远抛于泡子河城墙下。清朝改为废炮库,属正蓝旗。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盔甲厂胡同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一度改称后继胡同,取革命后继有人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