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林胡同
历史沿革
柏林胡同,清朝光绪时称柏林寺胡同,因胡同内有柏林寺而得名。民国后沿称。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龙王庙并入,改称柏林胡同。其东段“文化大革命”中一度改称全红胡同,后恢复原名。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。
胡同特色
柏林寺
柏林寺始建于元代至正七年(1347),明正统十二年(1447)重建,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写了碑文。清康熙五十二年(1713),为庆祝康熙皇帝六十大寿,对位于雍王府旁的柏林寺大加修葺,使寺的规模更加宏大,遂成为京师八大庙之一。寺坐北朝南,主要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大雄宝殿、维摩阁等。康熙皇帝为寺题匾“万古柏林”。寺内还有一石影壁,一遇雨天就显现出龙龟等形,乾隆二十三年(1758)对柏林寺再次重修,乾隆皇帝亲自撰写了碑文,为寺题写了联匾。乾隆还特地写了《柏林寺拈香诗》,诗中写道:“柏林古刹炳长安,岁久榱题惜废残。况是近临跃龙邸,特教重焕散花坊。”说出了寺宙与皇家不同寻常的关系。寺内曾保存了我国惟一幸存的龙藏经版。这部龙藏刊刻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),成于乾隆三年(1738),经版有七万九千余块,经文七千余卷。先是在贤良寺内刻成,藏于宫内武英殿,后乾隆下令移柏林寺。该寺后部清代曾做过佛学院。民国时期又曾是陆军医院。解放后一度为北京图书馆分馆。柏林寺所藏经版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。 返回列表